何謂進步?
生活該追尋的是什麼?
這些問題,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,有截然不同的答案。
司馬庫斯,這個原本藏躲於深山的神袐部落,
初始時是以「黑色部落*」之名見聞於世,
憑著族人們的努力與熱情,今已蛻化成為「上帝的部落」。
司馬庫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,雖然如此,但大多數的新竹人卻不曾到訪此地,
原因在於,即便是從內灣出發,卻也得費上三個小時以上的車程!
且上山的路途道窄路危,一路不斷的彎折與顛簸,
若是一般的小轎車還真不容易上去。
同是山間道路,由於密集的大角度彎道與狹窄道路,
前往司馬庫斯的景緻與光影幻化的南迴、壯麗闊奇的南橫大異其趣,
天地間的景色被路旁的不斷出現的林木與山壁給切割得破碎,
跑馬燈般的山景,有如白馬過隙在我們眼前晃閃而過。
到達部落已是下午時分了。
在快到部落入口的路上,看到一群年輕的遊客或站或坐待在路邊,
讓人很好奇這是在作啥?後來很快我們就懂了。
我們在部落裡唯一的商店中,毫不考慮的決定來碗泡麵,
在這遠離塵世的山頭,泡麵這樣的俗物嚐來卻是格外有味 XD
來到司馬庫斯的遊客似乎大都也和我們有志一同,
以泡麵作為與司馬庫斯的第一類接觸,
讓我驚訝的是,此地的遊客遠遠出乎預料的多,
這時才知道,原來雖然Vicky早在一個月前便著手訂房,
卻也只餘最便宜的四人通舖尚有空房!
或許,被文明、物質慣壞的都市人,
在心中都有稍許盼望歸返山林的欲想吧!
首先前往神袐谷瀑布,步出部落的建設範圍後,
一路向下的林間野徑立即讓我們感受到這山林的原始。
好不容易到了一適合觀景的區塊,遠方谷底的瀑布讓我們不禁面面相覷,
媽呀!天黑我們也走不到瀑布所在地啊!!
拿出導覽地圖細看,原來在景點旁有小標註:「『遠眺』神袐谷瀑布」 XDDD
回程的路上讓大家氣喘噓噓,走回柏油道路後,
我們恍然大悟適才上山所見的路邊遊客所為何來,
因為我們也同樣的在此駐足休息了 Orz
我們接著前往 生態公園,順著路標走上了一座小山。
小P疑惑的說:我們不就已經在生態之中了嗎?為什麼還要找生態公園?
事實證明她是對的,原來整座小山便是生態公園了。
對我們這些對植物認識不多的人來說,可能入了寶山也不知寶為何物?
在生態公園內除了品味山林野趣,並沒有特別多的驚喜。
途中發現一輛停靠在山壁旁的摩托車(鑰匙還插著),
我們便在此玩了起來,拍起off road照!
回到部落適逢趕上部落導覽。
由於觀光服務已是此地的重要財源,可以看出族人們對此的重視,
一天有數次導覽,而導覽的內容聽得出來有設計過,
除了司馬庫斯的歷史、景觀介紹,也插科打渾的抖了不少包袱,
除了對司馬庫斯多一層認識,也感受原住民的幽默。
導覽結束後,我們在廣場上等待用餐時間的到來。
此時發現了兩位當地小朋友,非常可愛而且不怕生,
既然他們自尋死路,那我自然便不客氣的好好的玩弄他們。(誤)
在這樣自然環境下生長的小朋友真的跟都市小朋友很不一樣,
既便是在碎石子路上面爬行、跌倒,仍是止不住小朋友們的歡容,
讓人看了心情大好。
在司馬庫斯只有一間公共餐廳,上山前需先預訂用餐,
如果沒訂的話,可能就只能哭哭了。
一般散客是採自助餐的方式(約四到五道菜),
旅行團吃得較豐富一些,會再多幾道菜。
高山上最容易吃到的當然是高麗菜了,
我們在此吃的三餐裡都有高麗菜。
而原住民的佳肴中,著名的烤山豬肉當然也是不可或缺,
不過我一開始看人多懶得排隊沒去拿,結果後來竟然就沒了就沒了就沒了就沒了就沒了.............
還是Vicky看我可憐分了兩塊給我 Orz
洗完澡後前往「最接近上帝的教堂」參加部落的分享之夜。
一開始是搖滾風福音歌曲連發,原住民的與生俱來的歌喉真的是很棒!
不過主唱、吉他、貝斯其實都還是小朋友,常有小不穩,
還好鼓手薑是老的辣,總是四平八穩的鎮住了陣腳。
歌曲結束後便迎出了大魔王頭目,對我們娓娓道來司馬庫斯的故事。
不過頭目不會說國語,因此必須靠翻譯與我們溝通。
(我覺得這是噱頭,全村的人都會說國語,僅頭目不會說?
而且整段內容還舖了不少梗,跟頭目風格不符 XDD。
不過在獨特的話音繚繞之中,故事似乎更添風味,也更具有想像畫面了。)
司馬庫斯部落最獨特之處,便是他們實行目前全台唯一的共有財產制。
司馬庫斯初始開始發展觀光時,由於族人們競相爭取這難得的財源,
卻反而因此破壞了部落中的和諧,於是在族中長老與教會的協調下,
造就出現下的經營模式:
加入這制度的族人們共同工作(包括農業、民宿、餐廳、招待遊客等),
並且也領取相同的月薪(男性一萬,女性一萬一),而就學、醫療等費用,
則由公共基金支付。
這樣的合作共存,平息了因競爭所造成的不快,讓整個部落充滿平和氣氛,
但在崇尚自由競爭如我者的眼中,卻不禁懷有幾分懷疑。
我一直認為共產制度其實是完全不適合人性的,
消彌了競爭,是否同時也會滯礙了進步?
表面上看來公平的分配,在眾多人為因素下,真的可能公平嗎?
公共基金的使用,又會不會有什麼弊端?
這些都是共產制度中極難解決的困難,
何況,據頭目所言,目前司馬庫斯其實仍有極少部份族人不願加入,
我很難不去想到,這些極少數派,會受到怎樣的冷眼相待?
當然,若司馬庫斯不採取這樣的模式,或許此地的觀光無法發展至斯,
更有可能整個部落割裂分化,且無法抗拒商業財團的進駐,
將山野的靈氣轉質為銅臭、讓原生文化隨著祖靈逝散。
以目前司馬庫斯的狀況來看似乎這是正確的決策,
希望這樣的共產制能帶著他們一直朝向好的方向行去!
前文說過,通往司馬庫斯的路途,道險且阻,且為了保留文化也拒絕外來商業進駐,
因此,與平地的都市相比,司馬庫斯的物質水準目前仍是相當質樸,
晚上便看到當地的青年們在教堂前廣場打球、聊天、唱歌,
雖然是好一派悠然景像,但在他們不時仍會接觸到都市的五光十色情況下,
仍能留在山上工作實屬難能可貴,
或許是闊密的山林與部落的文化,纏絆成無形的絲線牽繫住他們的靈魂,
讓他們甘心情願的在此過這樣恬然淡靜的生活。
遠離了光害、污氣,群星自由的在深黯中揮發那千萬年後才會到達的光芒,
司馬庫斯的夜,結束在這同在台灣卻大不相同的文化體驗與棋布的天星之中。
* 司馬庫斯的部落最先是由聯合報公開於世,
由於司馬庫斯是台電最晚完成電力系統的地方,
因此而得「黑色部落」之名。